|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首页 地理教育 环境与遗产解说 可持续发展教育 王民简介 ENGLISH

用户名

密  码

  


初中地理教材

高中地理教材

地理教育研究

国际合作项目
相关文章    



ESD 专业区域中心

ESD 研究生班    

ESD 研讨会      

ESD 相关培训    

相关文章        



第一届全国中学生地理奥赛

旭川青少年地图竞赛

北京未成年人环境道德研究

国际地理奥林匹克竞赛

我国中学地理课程面临的问题与改革思路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100875)

  一、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颁布执行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共有6(分别在1956年、1963年、1978年、1986年、1992年、1996年颁布)。这些教学大纲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的思想和社会要求,也反映了地理课程设计思想和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我国在地理课程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主要反映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和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制定上,一些新的思想、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方法贯彻其中。各地教研员和教师结合贯彻和讲授新教材,开展了大量具体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地理教材编写、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改进方面有较大发展。不少教师和研究者致力于介绍国外地理课程和教科书,开始进行地理课程的研究。但是,从总体来讲,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改革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改革深度和广度上均相差较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中学地理课程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在课程编制中较多凭经验办事,缺少理论支持和深入研究。现有的研究较多是“如何教好,如何学好”,缺少宏观和深入的分析。在编制过程中,较多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进行设计,凭经验选取内容。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导致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目的,以获得好的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从而成为加重学生负担的主要原因。对国外地理教育的研究较多介绍国外现状,以“是什么”、“有什么”为主,缺少“为什么”、“将来怎样,如何改革”的深入研究。研究中事实堆积较多,理论分析不足,也存在对地理教育和中国国情认识不清,机械照搬和盲目攀比的现象。

2.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评价

方式还存在脱节。初中、高中地理上册也有一些脱节。在课程理念上,还没有从传统的课程理念和知识体系中解脱出来;在课程目标上,重知识而轻能力和态度培养;在课程内容上,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过多从学科逻辑加以考虑;在学习方式上,多记忆学习而少探究学习,解决实际问题明显不足;在学习评价上,过分强调书本知识。

3.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思路有待进一步搞清,这反映在对中国地理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总结不够,对国外改革了解不透,对中学地理课程改革发展趋势把握不稳。致使我国地理课程改革目标不明确,凭经验办事,经常摇摆。如地理课程中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关系;学生学习地理的认识过程和规律,是由近及远,还是由远及近;学习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到目前为止,我国地理课程研究成果主要还是地理教学大纲,还缺少对地理课程标准的研究。

4.中学地理课程内容在满足社会需要、学生个性培养、创造能力培养上相距较远,课程设计、编制技术还较为落后,急待制定在目标制定、内容选择、标准制定、评估等方面的依据和措施。

二、国际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的新动向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新一轮的地理教育改革浪潮,其中的核心是课程改革,世界各国纷纷推出地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案。它已成为地理教育改革的先导和突破口。纵观80年代以来地理教育改革的历程和发展动向,有以下特点:

1.满足社会的发展,提高新的教育理念

世界经济、政治、社会的迅速发展,给地理教育提出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任务,推动了地理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地理为生活”,美国的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制定以此为口号,提出要关注人的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教给学生活生生的地理。“世界理解”,这是国际地理大会提出的口号。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上,人们要理解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和其他文化。这已反映在一些国家的地理课程标准中,如德国提出容忍价值观同社会的存在,提倡人类的互相谅解和和平意识教育。“环境意识”这是地理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它是建立在“地球太空船”的理念之上,要对生态环境负责,协调人地关系。进一步发展,便引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目标。以上理念的提出对于目前地理课程的改革产生了深远的意义,提升了地理课程的价值和功能,也导致了地理课程的诸多变化。

2.调整课程目标,适应未来发展

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推动下,课程目标各部分的重点发生了变化。在知识方面,强调基本的知识结构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如英国1991年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地理内容为地理技能、区域知识与理解、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环境地理5部分,环境地理即为新的内容。在技能方面,强调技能的综合运用,如美国1994年颁布的5国家地理课程标准6把地理技能概括为提出地理问题、获取地理信息、整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和回答地理问题“5个方面。在情感和价值观方面,要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培养负责的行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更新教学内容

具体表现为内容的精简和综合;反映地理学的新发展;区域地理与专题并重,全面认识人地关系。如德国贯穿于大多数州的地理课程主题有: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全球化:一个地球;人口---食物---工作;多文化---冲突/解决冲突;信息。

4.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发生转变

将系统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探究学习结合起来。强调通过案例来学习,结合社会实际;强调社会参与,地理学参与空间规划;强调社会实践和野外考察等。评价方式由单方面的强调知识向多方面的综合发展;由仅仅评价课堂内向课内外结合,全面评价;由纸笔测验向多样化、注重学生发展,创新等。国际上地理课程改革正处在不断发展之中,对它进行研究,分析它的成功经验和教训,特别是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对我国地理课程建设是十分有益的。在我国,除国家的中学地理课程改革之外,一些省市也在积极进行地理课程改革的探索,如上海、浙江等省市。特别是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方案的出台,在地理课程编制的各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改革,体现出一些新的理念;这些都为国家初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三、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路

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地理课程的改革,而地理课程改革的最终成果是地理课程标准。在地理课程标准中,将确定我国初中和高中阶段地理教育的基本目的、教学的基本目标、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标准;整体设计初中、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课程体系和结构形式;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评估与评价进行全面规划和要求。改革的几点思路如下:

1.确定目的和目标。确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进行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为中心的基本目的。培养和发展地理认识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合作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关心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逐步树立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类所面临的重大发展问题,并形成对这些问题采取正确行为方式的健康情感、积极态度和正确的地理价值观念,从而具有21世纪所需要的、活跃而有能力的、负责的未来公民的基本素质。明确目的、目标与内容之间的对应和联系,并对初中和高中分别提出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2.制定地理课程的内容和教学要求。依据目的和目标,确定知识、技能和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内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社会需要为方向,以地理学科发展为基础进行具体设计。构建三个方面不同主题、多层次的内容体系。

(l)知识方面。重组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的内容和教学要求,突出主干,明确结构,反映目的。通过专题和层次等形式,按照新的课程理念来组织有关知识内容,突出综合性、基础性、现代性、联系性和应用性。

(2)技能方面。设计并开发有关地理在观察、实践、问题解决、国土规划决策、交流信息和科学学习等方面的高级心智技能,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协调。

(3)科学态度情感和人格教育方面。着力对体现协调人地关系、加强全球理解、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内容进行开发和设计,对初中和高中不同阶段的教育内容和教学要求提出具体的设计。

(4)内容要求的弹性问题。对于教学内容的主题从不同层次、层次内的不同等级、等级内不同的具体要求来区分,体现弹性。并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关系。

3.设置地理课程结构和组织模式。提出地理课程的课时分配建议。从地理课程的设置顺序、展开方式、内容的表达方式等方面提出课程结构和组织模式,提出几种课程类型。既有清晰的结构和组织模式,也为地方及学校制定自己的课程提供可能和条件。

4.对于地理教学实践和地理学习提出要求和建议。将地理教学的目的、理念和思想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模式,并配以教学案例加以示范指导。对地理教学中的特殊内容如野外实习、社会实践等进行研究、设计并提出实施的原则。

5.设计新的地理教学评价体系。重点研究并解决对于地理认识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能力。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以及相关的态度、情感的评价、测量的指标和手段工具,与地理知识的评价构成一个有原则、有内容、有方法的整体。同时,对现行的学业成就评价体系进行改造,重视评价的调节、反馈功能,突出公平、标准多元、方法多样等原则和多种方法。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1 No.3


Copyright © 2005.  王民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9647号